互聯網時代,“定位理論”也要更新
2016-09-23閱讀量:
定位一詞,是由美國兩位專家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,如今到了2016年,在營銷手段和媒介不斷創新的背景下,定位理論是否還能繼續適用?又或者跟隨時代變化而相應更新呢?
70年代的定位理論,用一句話總結,就是“贏得心智之戰”,現在,我們進入了新媒體時代,消費者和品牌的關系也發生很多變化。對于新時期的定位,應該是:“定位的核心沒變,定位的方式改變。”
翻譯成人話就是:定位的核心,一直就是“搶占消費者心智”,但起初營銷方式有限,品牌一般通過產品屬性、功能、消費人群來定位,各品牌之間像是打地面戰,誰的聲量大、渠道廣就可以占山為王,先搶占到消費者心智,而現在營銷方式更多樣,除了地面戰,還多了空中戰等方式,新品牌如將營銷方式重新整合,換個戰地,也許又能新建一條到達消費者心智的道路,那有哪些營銷的方式,可以供企業整合,來搭建一條有差異化的路呢?我依據市場上品牌慣常使用的方式(但不是全部方式)劃分為以下7種,其中social、情感、渠道為新增的方式,下面逐一進行介紹:
人群、品類、功能
把這三類方式劃分在一起介紹,因為這是組成一個產品定位的基礎,即是什么?給誰用?解決什么問題?需注意的是: 用品類來做差異化定位固然能取得效果,但有時沒有對手的空白市場,也許也沒有獵物。 所以在建新品類之前,需認清消費者需求。
再說下功能,這個大家都了解。任何一個產品,都需滿足消費者的某個需求,或痛點、或怕點、或爽點; 在設計一款產品功能的時候,需考慮消費人群的使用場景,而非功能的簡單累加。
品質
這些年海淘人群越來越多,可以說明消費者越來越注重產品品質,在競爭激烈的奶粉市場, 已經從功能化競爭進入到了品質競爭。
00年代的奶粉,宣傳訴求集中在益智、提高免疫力、護腸等功能需求;但現在功能已經成為附屬需求,消費者選購一款奶粉的理由更多在于奶源地在哪里,這也是由于中國產品質量問題頻發,從而衍生出來的定位新戰場,看重產品質量安全的品類,可以多用此角度來定位。
情感
當產品達到同質化后, 讓產品保持生命力的不是其所在的品類,而是強大的品牌。
但需注意的是 :靠情感可以塑造差異化,但不能彌補產品功能不足的短板。 消費者在選購產品時也會從理性層面考量,因此情感與產品本身的功能相結合,更易取得持久的生命力。
渠道
我們可以從身邊清晰地感受到,身邊購物渠道變化之快、之多。從前的只有到賣場、超市才會買東西,到如今足不出戶的就可以讓你衣食無憂的電商、每日總有新產品問候的微商、專業更細化的電器渠道、母嬰渠道、美妝渠道等。而伴隨著新渠道的一同成長的,還有渠道“獨家”品牌, 利用新渠道的半封閉性和利益驅動,能讓“小牌”拿“短刀”與開飛機大炮的“大牌”近身搏擊。
Social
這幾年移動互聯網帶動了一批靠內容聚集起來的的IP,他們可能以網紅、KOL或者一部劇等形式出現,它的特征是擁有百萬級粉絲,并且這些粉絲高度認可IP的價值觀,通過傳播方式的差異化,也很有可能爆發出商業價值。
是不是想定位social差異化,就一定要培養網紅呢?當然不是。還可以通過與IP合作,通過產品植入來借勢傳播,這個跟在電視臺投放廣告道理類似。
以上,以上介紹了7種定位方式,但不能涵蓋市場上全部方式,只能將目前慣常用的方式總結起來,供大家挑選和組合使用,未來也將衍生出更多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