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交營銷時代,你難道還在用流量思維運營產品
2016-09-29閱讀量:
早期的門戶是強推,搜索引擎是人機互動,那么社交媒體就是人人互動。當人們在朋友圈看到寶馬的廣告時,會競相討論。或因為看到多名好友點贊,或因為某個好友沒有收到,或因為廣告的創意。
越來越多的人依靠朋友分享的文章來獲取信息,開始逐漸摒棄傳統的門戶手機站,甚至是新聞APP。過去要成為一名自媒體,非常困難,比如你開通一個博客,你很難聯系到你的家人,朋友來訪問,但有了微信公眾號后,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家族或好友圈的明星。90后越來越流行使用美拍,快手這樣的視頻軟件,可以曬一切,不久前的一個吃玉米視頻就火遍了大江南北。
正是因為用戶對信息的接受和發布權發生了徹底變化,導致媒體和企業對用戶都失去了吸引力,用戶幾乎可以不需要媒體和企業,但絕離不開社交平臺。
過去流量思維只關注四個指標,即曝光,點擊,注冊,購買。這與社交營銷是完全不同的。
首先,流量思維總是喜歡購買大流量的位置,比如扎堆購買門戶的首頁,而不會看中門戶的頻道頁;社交營銷剛好相反,不一定要購買某個大IP,反而更好某個細分領域的博主,或是某個媒體的社區頻道。
其次,流量思維往往只關注行動按鈕和表單,忽視內容塑造;社交營銷絲毫不關注行動按鈕和表單,只關注內容是否能引起用戶的共鳴,并產生互動。
從更本質上來說,流量思維只關注有多少用戶看到了我,即CPM,CPC;而社交營銷只關注有多少人認可我,從這一點來說,目前很多企業在微信大號上做軟文投放,依然屬于流量思維,即洗博主那幾十萬的粉絲。
當我們回顧早期網絡營銷的成功時,可以發現流量思維就是“廣而告知”,即在CAC可控范圍內,流量購買最大化,不斷的優化流量的轉化漏斗。但為什么現在不行了呢?
關鍵在于用戶獲取信息的能力和對廣告的信任度變了。用戶獲取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,對廣告的認知越來越低,更愿意選擇有個性的品牌,或是朋友分享的品牌。用戶對傳統廣告的信任度卻越來越低,而對那些在社交媒體參與互動的品牌越來越有好感。比如像可口可樂昵稱瓶,杜蕾斯的雨夜。企業要善于利于社交媒體,通過有趣的內容,帖子,視頻,像一個真實的用戶一樣,與用戶互動,塑造企業的品牌和個性化。
社交運營的其中典型代表就是付費微信群的誕生,傳統的微信群發展到后期難免出現被水而死,究其根本是在初期建群的時候沒有做好規劃和限制門檻,導致越來越多的水軍利用社群進行廣告宣傳,從而拉低了整個群的價值。借用“呱呱群管家”這一微群管理工具就可以很好地避免此類情況的發生,機器人會通過實時監測來幫助你維護付費群的秩序,一旦在群內檢測到未付費用戶,就會立馬將他踢出群聊,不需要人工再一個個核對付費名單,手動操作。節省出來的時間可以投資在內容建設上,這是典型的社交思維引導下的做法。
流量思維體現出的廣而告之效果會越來越差,即便是在廣告越來越精準的情況下,可以不夸張的說,流量思維已死,互動和內容永生。
只有重視內容和互動,才能重塑用戶信任;而唯有信任,才能在用戶注意力紛雜的時代,抓住用戶的眼球和內心。這也許能解釋為什么CPC硬廣轉化率越來越低的原因,誠然,競爭激烈,媒體漲價都是因素,但罪魁禍首還是流量思維不管用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