喬布斯會認為iPhone 7是提振蘋果的猛藥嗎?
2016-09-22閱讀量:
蘋果備受期待的iPhone7發布會結束了。
今日凌晨1點,蘋果舉辦了秋季發布會,正式推出了新一代的iPhone——iPhone7、iPhone7Plus。比起新更新的雙攝像頭、無線lightning耳機、鋼琴黑配色、壓感Home鍵和防水機身,我們也許更在意庫克操盤下的iPhone與喬布斯理念中的iPhone的比較。
自喬布斯去世以后,蘋果的發布會似乎總遭人吐槽;而對于現在的蘋果而言,更需要一些驚喜,更需要一劑猛藥,來拯救正處于低迷的蘋果。但,由于發布會之前泄露了太多的信息,此次發布會全程無驚喜,而iPhone 7系列在硬件的更新上也并沒有令人驚艷。
即便如此,正如庫克所說,蘋果擅長也是唯一一個將硬件、軟件和服務進行整合的廠商,這也是大家購買iPhone的原因。iPhone新品每次發布會后收到各種吐槽,卻依然大賣。
“落后”的硬件升級
在2個小時的新品發布里,蘋果工作人員直接拋出iPhone 7和iPhone 7 Plus與前一代的10點不同進行了介紹。正如之前網絡上流傳的照片和猜測:不再有實體Home鍵,而是支持感壓的觸控Home鍵;iPhone 7 Plus采用了雙攝像頭;機身支持IP67級別防水防塵;取消了3.5mm耳機接口;無線藍牙耳機AirPods;采用A10 Fusion芯片;標配光學防抖;32GB存儲起步;電池續航時間更長等等。
對于這樣的升級,有些功能國產手機品牌甚至已經用到了千元機上。
雙攝像頭技術早已存在,隨著華為在今年4月份發布的P9采用了雙攝像頭,而后 “雙攝像頭”也成為國產旗艦手機的標配。華為余承東也是很驕傲的稱華為P9在雙攝像頭上領先了蘋果iPhone 7半年的時間。
蘋果提到的防水防塵,趕在iPhone 7發布會之前,三星發布了Galaxy Note 7就已經具備IP68級的防水防塵;而很多日系手機早在2年前就已經手機上實現IP68級防水功能。
對于果粉來說,比較滿意的一個功能點就是將最低存儲提升到了32GB,不過,32GB早已經是國產手機的起步配置。
在電池續航方面,蘋果并未詳細解釋太多,只是提供了比上一代待機時長多1-2個小時。國產手機廠商在續航問題上已經“雙腿走路”:通過加大電池容量或者快充技術來解決這一問題。
2007年,喬布斯在發布第一款iPhone時曾驕傲的說:這部手機將領先業界至少5年。這次發布會上,庫克也提到了iPhone是行業的黃金標準,甚至形成了文化現象。但從這次iPhone 7系列的功能升級來看,黃金標準的形容未免有些言過其實。
提振蘋果市場的猛藥?
這樣的一個iPhone能夠成為提振蘋果市場的一劑猛藥嗎?畢竟現在的蘋果似乎陷入了困境。
今年4月份,蘋果發布了其2016財年第二財季業績,被評為13年來最差。營收與利潤都出現了下滑,而iPhone銷售量也首次出現下滑,賣出5119萬部iPhone,銷量同比暴跌32%。輿論不惜用“最差”、“暴跌”,甚至認為蘋果從此走下神壇、江郎才盡,將會重蹈諾基亞的覆轍。
在最新的第三財季,蘋果仍然沒有改變下滑的狀況,營收和凈利潤同比下滑,iPhone銷量4039.9萬部,同比下滑15%。
作為蘋果第二大市場的中國市場,更是遭到了來自國產手機廠商的競爭和威脅:IDC統計顯示2016年第二季度蘋果在中國市場占有率為7.8%,排名第五,落后于中國本地品牌華為、OPPO、vivo。
華為消費者BG余承東豪言要2018年趕超蘋果,做全球第二。趕在iPhone 7發布之前,聯想在國內發布了Moto Z,信誓旦旦認為一定會搶走蘋果和三星的部分市場份額。
現在蘋果亟需一款提振的“猛藥”來挽回下滑的局面。正如上文所說,iPhone 7在硬件上并無太大革新,似乎難擔此重任。
但正如庫克在任蘋果CEO五周年,接受媒體采訪時過的一句話:蘋果最擅長的是什么?蘋果是唯一一個能將硬件、軟件和服務整合,并讓消費者獲得“啊哈!”
對于新技術蘋果每次都會等到技術成熟之后才會應用到iPhone上,在硬件上,蘋果采用相對保守的策略,但蘋果的強項是將軟硬件進行完美的結合。和安卓陣營相比,蘋果贏在了操作系統上。
另外,每次蘋果新品發布會后有各種的吐槽,但iPhone依然大賣。而且網易科技匯總了2014財年-2016財年的蘋果財報發現,蘋果手機銷量最高的季節在圣誕前后,也是蘋果發布會新品后的第一個財季,夏季到秋季銷量相對低點。
圖一:2014財年-2016第三財季iPhone銷量
圖二:2014財年-2016第三財季蘋果營收、利潤以及大中華區收入
回首喬布斯時代
回首iPhone的原點與走過的路,如果喬布斯可以活到今天,他面對2016年第一季度增長停滯胡怎么做呢?他又會如何評價今天的蘋果?不妨從《史蒂芬·喬布斯》匯總重溫下他的聲音和信條,也是蘋果原始基因的構成要件:
我的激情所在是打造一家可以傳世的公司,這家公司的人動力十足地創造偉大的產品。其他一切都是第二位的。當然,能賺錢很棒,因為那樣你才能夠制造偉大的產品,而不是利潤。斯卡利本末倒置,把賺錢當成了目標。這種差別很微妙,但它會影響每一件事:你聘用誰,提拔誰,會議上討論什么事情。
有些人說:“消費者想要什么就給他們什么。”但那不是我的方式。微妙的責任是提前一步搞清楚他們將來想要什么。我記得亨利·福特曾說過,“如果我最初問消費者他們想要什么,他們應該是會告訴我,‘要一匹更快的馬!’”人們不知道想要什么,知道你把它擺在他們面前。正因如此,我從不依靠市場研究。我們的任務是讀懂還沒落到紙面上的東西。
我們的動力是什么?我覺得,大多數創造者都想為我們能夠得益于前人取得的成就而表達感激。我并沒有發明我用的語言或數學。我的事物基本都不是我自己做的,衣服更是一件都沒做過。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賴于我們人類的其他成員,以及他們的貢獻和成就。我們很多人都想回饋社會,在歷史的長河中再添上一筆。我們只能用這種大多數人都掌握的方式去表達——因為我們不會寫鮑勃·迪倫的歌或湯姆·斯托帕德的戲劇。我們試圖用我們僅有的天分去表達我們深層的感受,去表達我們對前人所有貢獻的感激,去為歷史長河加上一點什么。那就是推動我的力量。
下一篇:十萬加不再是漲粉大法器了